企業文化管理有沒有作用,這取決于兩點:第一,了解員工要什么;第二,用一種“塑造文化”的方式讓員工的追求和企業的追求一致。但遺憾的是,現實情境中,這兩點都沒有辦法滿足。
走入企業文化管理的老板,都喜歡假設人性,喜歡想象員工的需求。什么是老板們想象出的那種員工呢?老板們喜歡不斷地用Y理論來為自己背書,他們強調,金錢只是員工追逐的一部分,而且這種激勵模式的效果是衰減的(邊際效用遞減)。
他們喜歡舉一個例子:一群小孩砸一套民宅的玻璃,戶主多次勸說,軟硬兼施,孩子們仍然繼續搗蛋。于是,戶主對孩子們說,這樣吧,你們來砸,砸中一塊我就給一塊錢。孩子們砸得更起勁,也如約拿到了獎勵。過了兩天,戶主降低了獎勵額度,砸中一塊玻璃給五毛錢。孩子們沒有那么積極了,但仍然繼續砸玻璃。再過了兩天,戶主說我沒錢了,給不了獎勵了。孩子們就不干了。這家民宅再也沒有被騷擾。
說到這里,老板們開始理直氣壯:金錢激勵是不持續的,還得靠文化。于是紛紛幫助員工尋找“人生的意義”。務實一點的,將團結、求實、拼搏、奉獻等口號掛上墻。一大幫咨詢公司因此而致富,它們更像廣告公司,而企業文化的咨詢項目幾乎成了一個無風險、高收益、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時至今日,很多企業家仍然高居廟堂之上,只聽得到順耳的聲音,去“想象”他們的員工,因為這樣,他們才會有那些想象中的判斷,事實上,他們想象出來的那種員工是不存在的。
文化是結果,不是方法
文化管理有用嗎?這里面有個邏輯陷阱。
大多宣揚的企業文化標桿都是“倒果為因”,即因為企業成功了,所以他們形成的企業文化被認為是工具方法。你可以將海爾、華為等千億級年營收企業的優秀業績,歸功于他們的文化,他們樂意承認。另一些山寨培訓師也會傳播自己的神話,說出“三流的企業做制度,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一流的企業做文化”之類的話,并進一步說“不信,看看海爾和華為”。
問題是,是先有機制再有文化,還是先有文化再有機制?如果是先有機制,那管理的勝負手就是如何形成合理的機制(主要是激勵機制);如果是先有文化,那么老板就應該去當“大神”。
先說說文化能不能形成機制。老板希望企業有一種文化,能夠讓員工忘情投入,但沒有機制而依賴文化根本沒用。如果硬要說有可能,那只可能老板是無所不能的“大神”,或者老板要成為稻盛和夫吧。
再說說機制能不能形成文化。我們看一個例子:美國流媒體公司Netflix 以殘酷管理而出名,其人員引入、淘汰、激勵等完全是與市場接軌的,以前再勞苦功高,一旦不適應企業的發展,就會讓你走人。甚至也根本不做培訓,他們覺得只和成年人玩才是最有效率的。這看似不合情理,“沒有文化”,但他們的業績好到讓人發指,幾年時間里在二級市場上估值增加10 倍!
他們認為:“公司真正的價值觀和動聽的價值觀完全相反,是具體通過哪些人被獎勵,被提升和被解雇來體現的。”翻譯得更簡單一點,“別整那些沒用的標語、口號,你們公司給誰發錢,給誰扣錢,趕走誰,留下誰,這就是你們的企業文化。”
說到這里,我們都應該很清楚了,文化是結果,不是工具。
現實中,善意的老板被心理學上“虛假的社會獨特性”所蒙蔽。他們以為,自己對企業的投入和那些激動人心的口號一定能夠感染員工,讓所有人和他一樣對企業充滿熱情,但員工關注的是自己的收入。
當然,有“心計”的老板們知道員工的訴求,也知道員工的反應。但他們用文化作為遮羞布,夾帶自己的私欲,把企業文化管理設計成了一個“空手套白狼的套路”。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談理想,分錢的時候談困難,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市場關系是最好的連接
商業世界有太多的魑魅魍魎,但市場關系是最好的連接方式,在組織里也如是。這種關系的好處在于,它沒有道貌岸然,只有公平互惠。
市場里本來就沒有溫情,再多高大上的概念,本質上都是用錢來驅動人,沒有金錢激勵作為動力機制,員工“云化”“共享”不起來。所以,要用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來塑造文化,而不要希望用文化來解決管理問題。
其實,從概念上看企業文化,本來也可能是組織能力的同義詞。我在2010 年提出的組織能力三明治模型中,底層是組織價值觀,中層是組織規則,頂層是組織知識,這和企業文化的概念本來就是高度重合的。
我們來談談企業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吧。
有一個創始人帶領創業團隊把企業做起來了,他們的價值觀、行為規則和知識儲備成為了企業文化的胚胎,奠定了企業文化的基調。而后,他們用自己的標準選人,決定誰走誰留,誰升誰降……企業文化猶如一個孩子,開始長大。員工的價值觀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判斷,而后,他們會形成一些組織規則的共識,大多數員工的行為特征都被校調到同一個頻道上(如海爾的創新創業,海底撈的加班文化),再后來,在行動的過程中就會沉淀成制度、方法、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運行流程)等知識,猶如野中郁次郎的知識螺旋上升模型一樣逐漸累積。
要想脫離管理系統的重構來談文化塑造,本來就是天方夜譚,老板定義不出文化,你可以把文化掛到墻上,但沒辦法把文化放到員工心里。
2017 年3 月,我陪同海爾CEO張瑞敏赴美國進行商務考察。期間探討了一個問題。我問:“我接觸的大多國外前沿學者都認為,激勵員工更多的不是錢,而是創業的熱情。如果按照這種邏輯,為何需要人單合一這么精巧的機制設計(把‘賬’算清楚),直接找到一些有激情的員工就是了。您怎么看?”
張瑞敏回答:“關于員工的需求真正是什么,馬斯洛、泰勒、梅奧都給出過解釋,泰勒認為員工是經濟人,于是企業就設計了相對嚴苛的考核體系;梅奧認為員工是社會人,企業又開始給出了更加親和的環境;馬斯洛認為員工的需求有多個層次,于是我們將組織設計得更加復雜。我們還一直在這些理論中搖擺,但這些理論都沒能解決真正的問題,我們永遠在找員工需要什么,而不是讓他們去尋找自己的目標。海爾的人單合一,就是把用戶的價值與員工的貢獻連接起來,給員工一個選擇的機會。”
道理再簡單不過:當員工的收獲來自于他們為用戶創造的價值,員工可以自己去尋找自己的意義,物質利益還是精神收益,不是由企業或老板來定義的,而是他們自己去尋找的。其實,用戶需求多樣化的同時,員工需求也多樣化,老板們根本無法去“定義”,這道難題的解法應該是——企業搭建平臺來滿足創客的需求。這才是我們走向機制設計的意義。
企業文化管理有用嗎?
有的老板說:“企業文化沒用,您幫我解決如何分好錢的問題就好了。”
公平地說,企業文化管理的確有作用,但是只能打“助攻”,不能打“主攻”。沒有機制設計托底,越是宏大的企業文化口號越會被認為是虛偽。當有了機制設計,企業文化就可以發揮如下三個作用:
1.營造氛圍,為機制的認同贏得空間;
2.強化認同,為機制的滲透放大威力;
3.彌補漏洞,為機制迭代注入改良基因。
另外,企業文化管理在某些特殊時刻的確有作用。在創業型企業,機制尚未完善,需要文化底層給出更大的改革空間。舉例來說,京東在迅速擴張時期就進行過企業文化再造。當時,京東出現了四類人群,大家都有不同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正視企業文化的作用,這既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一無是處。有時候,這是好的藥引和助攻,但真的要破解金字塔組織的難題,這顯然還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