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消費升級?最流行的答案是:消費者正在買越來越貴的東西。當然,也包括更優質的服務以及體驗式的消費需求。
消費數據也在印證這一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披露,1-9月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而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線下消費持續回暖。
只比較價格的網購已經很難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多樣性服務體驗以及場景化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消費者回歸線下成為一種必然。
★實體商業找準了自我定位,逆襲電商
前2年,電商的迅猛崛起打得實體商業措手不及,無力招架,但經過幾年的調整以及升級,很多實體店重新定位自己,并通過創新業態活得越來越好。
有業內人士指出,購物中心調整最典型的一點就是業態配比,很多購物廣場休閑娛樂與餐飲的占比甚至超過了50%的比例,這也是新開購物廣場之所以人氣爆棚的重要原因之一。
★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
除了積極調整定位、業態外,實體商業也開始積極擁抱電商,比如線上下單線下提貨的模式為很多實體店引來了大量客流。
K11:差異化路線脫穎而出
實體店之所以門庭冷落,很重要的原因是同質化問題太嚴重,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那么,有沒有一種模式,能讓店鋪有極高的辨識度、難以被模仿,使客流不請自到呢?
★主打“當代藝術”主題,舉辦藝術展覽等體驗式項目,增加消費客群
K11將核心目標客群鎖定為25歲到38歲之間的“三有”(有經濟能力、有文化、有追求)人士。
定期舉行藝術展覽、藝術工作坊、藝術家沙龍。讓大眾消閑或購物的同時,可欣賞到不同的本地藝術作品及表演,培養市民對藝術的欣賞。
消費者可以在商場的3000㎡的藝術空間欣賞當代藝術展;在負二樓學習烘焙,上素描或陶藝課,看樂隊演出;在三樓體驗生態農場,吸引客流進入高層區域。
★舉行爆炸性藝術展覽,吸引人氣同時賣衍生品。
最出名的當屬2014年的莫奈展,展出了40幅莫奈真跡以及12幅雷諾阿等印象派畫家的作品,觀展人數總計達40萬,單日最高達6000人次。
為了看到莫奈真跡,甚至有人專從外地飛到上海。到了周末和節假日,展館還要限流。展覽期間,K11營業額增長了20%。
購買了價值2000萬港幣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的藝術品,布置在各個樓層的空間中,延長客群在商場內的停留時間;在客流不易達到的地方設置藝術展覽點,不動聲色的引導著客流動線。
并且,K11的藝術品并非罩在玻璃柜里,而是將藝術品變為親近實用的物品,供顧客休息或把玩。
★產品創新改造實現創收
K11停車場設置在商場的最高層6-9樓,此處商業價值較低,改造成停車場在國內少見。
將地下三層改造成本高、出租回報率低的區域改造為體驗式藝術展廳,增加客群和門票收益。
★強化品牌的獨特性,集合店吸引人流
消費是可以被引導的,給顧客描繪消費場景就好。在這場場景化革命中,產品需要故事,產品需要情懷。
各種國內外潮牌、體驗館、旗艦店,完全承包了消費者的關注度。例如全國首家Heart Made Factory、華南首家Champion,以及華南首家“SPARKO”這樣集合了“有趣畫室”、咖啡、花店于一體的“跨界復合店”。成都遠洋太古里融合了零售、餐飲、書店、影院、生活方式等多種業態。
還有引人注意的“心悅”集合店,以不到300㎡的店,陳列了上千種各式小百貨,每天吸引大量年輕人在其中淘貨。
★場景化消費
在新一輪的消費升級熱潮中,場景化消費比如迷你KTV、DIY手工坊、運動休閑、VR、密室、海洋館、大型游樂、飛行體驗館、動物園、演藝劇場、鬼屋等等新的休閑娛樂業態正成為新寵。
比如迷你KTV,將錄音棚效果應用到大眾化消費場景,并滿足消費者三方面的需求:
用戶可以把錄好的歌曲,通過微信分享到朋友圈,滿足消費者享受音樂和社交分享需求;
為用戶打造音樂私屬空間,激活碎片時間的娛樂消費需求;
營造私密的娛樂空間,消費者K歌全程自助服務,無人打擾。
顏值一定要高
一個實體店如果能借助獨具特色的外觀顏值,吸引客戶的話,那么起步就已經成功了,而如果能在高顏值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又成功了一大半。
人性化服務不可少
細節的問題做好了能帶給客戶好的體驗,做不好很容易影響客戶對店鋪的看法。
★指示性導視標志
這個非常重要!設有店鋪指示牌,讓顧客清晰明了對于客戶來說是非常貼心的舉動和體驗!
★休息區
客戶逛街,除了衛生間,最需要的莫過于一張可以坐下休息的沙發,一杯溫度適宜的水,都是客戶留下的理由~
★停車場
店鋪周圍是否有便利的可以停車的地方對于客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