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發效率的提升,應該是所有內容產品都在追求的目標,但什么是分發效率?分發效率如何衡量?有哪些提升分發效率的方法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先說分發效率的定義,我理解:所謂分發效率的提升,就是讓更多人在啟動App或網站時立刻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
一、內容分層
所謂內容分層,分為2步:第一步是定義內容形態,第二步是定義內容組織方式。
1.內容形態:就是指內容本身呈現給用戶的類型,可以是文章、圖片、視頻、音頻、動態短內容。
具體選擇什么樣的形態,一方面根據自己的生產能力,比如音視頻的成本就比普通圖文要高;一方面根據目標受眾需求,解決焦慮型產品,短內容會比長圖片的接受度高。
2.內容組織方式:則是指將同一形態,或不同形態的內容分類打包。
根據目的不同,打包方法也不同:
有的包用于拉新冷啟動,適合將優質、精品、熱門、有趣的內容打在一起;
有的包用于用戶留存,適合按領域(如數碼、生活、娛樂)、按屬性(如公司、人物、技能)、按時間(如當日、一周、月度)、按常識分類認知(如心情、天氣、城市)、按主動歸類方式(如關注),把內容打在一起,方便留存用戶查找;
有的包用于商業變現,適合將稀缺性、體系化、用戶價值高的內容打在一起,如研究報告、電子書、課程等。
二、用戶分層
用戶分層的做法,可以按用戶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分為:新用戶、成熟用戶、重度用戶、流失用戶四層。
1.新用戶:指通過拉新手段,從各渠道下載并啟動App的人群。
這群人由于是首次使用,其心態一定是無目的、滿懷期待、好奇的。那就需要在啟動那一刻就提供清晰的指引,為其提供產品內最吸引人的內容,否則他們就會迅速流失。
2.成熟用戶:新用戶被吸引后,產品就要提供更多留住他們的理由。
這些理由,可以是讓他看到更豐富的內容形態,更多擴展內容,更多和他有關的內容。產品層級可以為成熟用戶提供更定制化的功能(如關注),更明確的內容分類,更精準的搜索功能等。
3.重度用戶:這類用戶已經養成了經常來App看看的習慣,形成了一定忠誠度。
那從產品層級就要更進一步為其營造參與感,讓他感知到自己的習慣是有價值的。產品層級可以為重度用戶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間和機會(如UGC功能)。
4.流失用戶:這類用戶屬于生命周期的末端,通常是老用戶轉化而成,他們本來對產品有強依賴,但由于一些原因發現現有產品形態無法滿足其更多樣的需求,于是會被其他同類新品吸引走(如微博之于抖音)。
針對流失用戶,一方面是制定召回策略;另一方面則是對產品內容邊界的探索,開發出符合流失用戶新訴求的內容形態,這一步本身也是另一角度的拉新(比如即刻對社交功能的探索,微博對短視頻的探索、抖音對圖文內容的探索)。
三、內容匹配
有了不同層級的內容,也有了對應層級的用戶,那接下來就是讓合適層級的用戶,看到合適層級的內容。從實施角度,可以有3步:
第一,用戶打標簽。不同層級的用戶,都可以從:個人畫像(性別、年齡、職業、職位、工作地點、興趣愛好等)、主動行為(搜索、點擊、收藏、點贊、分享、關注等)、UGC行為(評論、發動態)、負反饋(取消關注、取消收藏、點擊“不感興趣”、負面評論)這四個角度,標記每個用戶可能對哪一層內容感興趣。
第二,內容打標簽。內容的分層,其實就是打標簽的一種,只不過還可以再精確,根據每一層的內容再細化多種子標簽。當然,每個標簽都要對應到用戶興趣傾向性,對喜歡“創投”的用戶群就沒必要打“美食”的內容標簽。
第三,確定匹配規則。所謂匹配,就是把有傾向性標簽的用戶,分配給他帶有相同傾向性標簽的內容。行業常見的匹配規則有算法自動匹配和用戶主動篩選。
算法匹配簡單來說就是滿足:匹配度 = 時間(按新舊衰減)+質量(按閱讀點贊收藏評論分享維度計算高的)+傾向性(協同過濾+向量重合)的公式,做到每個人的匹配度最高。而用戶主動篩選,則只需要提供清晰的篩選維度即可。